破纪录的高效表现使得三甲基铝在量子阱生长之后持续发挥作用。来自中国的科研人员,在量子阱的生长进程中采用铝处理方法,明显提升了绿色发光二极管(LED)的光学效率。
由盐城师范大学、半导体研究所、厦门大学以及扬州中科半导体照明公司携手合作制造的器件,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。其峰值外量子效率(EQE)高达65%,插头效率达到60%。厦门大学团队发言人李宏建指出,如此高的效率使得该团队的迷你LED成为显示器部署的极具吸引力的候选方案。
相较于蓝色LED,绿色LED的效率偏低。这主要归因于两个因素:其一,压电场会使电子和空穴相互分离,从而阻碍了光的发射;其二,量子阱中需要较高的铟含量,这导致了较高密度的光猝灭缺陷。鉴于这些弊端,可见LED受到“绿色间隙”问题的影响。这是一个非常关注的重要问题,全球研究界已尝试运用多种创新方法加以解决,这中间还包括采用非极性和半极性结构、纳米线、量子点、交错和梯度量子阱以及浅量子阱设计等。
截至目前,中国其他合作项目也取得了显著成果。例如,在527纳米处实现了53.3%的峰值EQE,在525纳米处的氮化镓(GaN)-硅(Si)LED达到了55.6%的峰值EQE。而李宏建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更为突出,他们超越了这些EQE数值。其器件生长于有图案的蓝宝石衬底之上,并采用铝处理技术,应用于铟镓氮(InGaN)量子阱和氮化镓(GaN)势垒之间的生长过程。
研究小组将蓝宝石衬底装入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(MOCVD)反应器后,首先在低温度的环境下沉积了30纳米厚的成核层,随后依次沉积了一系列外延层。在760°C的条件下培养每个InGaN量子阱之后,团队以8 mmol min - 1的流速将三甲基铝引入腔室,持续10秒,同时保持氨的流动,并停止铟和镓源的供应。当温度上升至940°C时,氮化镓势垒开始生长。
将外延晶圆加工成平台面积为0.025 mm2的倒装微型发光二极管,具体步骤如下:首先进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蚀刻,以暴露n型接触层;接着在p - GaN和n - GaN表面分别沉积氧化铟锡(ITO)和铬(Cr)/铝(Al)/铬(Cr)/铂(Pt)/金(Au)层;随后添加由五氧化二钽(Ta2O5)和二氧化硅(SiO2)交替层形成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器;最后形成铬(Cr)/铝(Al)/镍(Ni)/铝(Al)/钛(Ti)/铂(Pt)/金(Au)接触焊盘。
基础结构的X射线光谱分析显示,在InGaN量子阱的顶部存在一个约0.5纳米厚的铝镓氮(AlGaN)层。根据这种计量技术,由于MOCVD室中的原子发生过度反应,该AlGaN层中的镓摩尔分数极高,铝含量约为10%。此外,该团队还运用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材料来了研究,在3毫米宽的区域内仅发现了三个“V”型凹坑。这一观察根据结果得出,活性区的缺陷密度极低。
从时间分辨的光致发光实验结果能够准确的看出,经过铝处理后的辐射复合效果更为理想。在未进行这种处理的LED结构中,激子寿命为75纳秒,而在改进的有源区域中,激子寿命为17 ns。同时,量子阱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发现,铝处理减小了凹坑的尺寸,并将表面粗糙度从4.8 nm降低到1.7 nm,以此来实现了阶梯流生长。
对于采用铝处理的器件,峰值EQE和插头效率在电流密度约为5 a cm-2时出现,在20 a cm-2时分别下降到47.8%和38.5%。
“我们认为,俄歇复合是导致InGaN绿色led效率下降的根本原因,”李说,他解释说,该合作的下一个目标是生产工作在更长的波长下的设备,比如那些发出红光的设备。


鄂公网安备